查看原文
其他

神鸟“满月” !大数据告诉你:双机场有啥用?

蓉城政事 2022-04-27

7月27日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投运“满月”

一个月的时间里

每天有近200架次航班

在这座4F级的新机场起降

倘若再算上成都双流国际机场

每天有超过1200架次航班

飞抵或离开成都



在外界看来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投运,意义非凡

它是国家“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的

最大民用运输机场项目

是“事关四川长远发展的百年大计”

它的建成投运

使成都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

中国大陆第3个拥有双国际枢纽机场的城市


“双国际机场”

于一座城市而言意味着什么?

它会给城市带来哪些变化?

它将如何深刻影响城市参与全球竞争?


我们依据世界城市权威榜单
从73座Beta+以上城市中梳理出16座双机场城市
通过分析人口、GDP、机场三大生产指标数据
试图解开城市发展与机场建设的内在关联




01

世界城市的标配



“过去是城市的机场,如今是机场的城市。”全球空港经济之父约翰·卡萨达的这句话,道出了基于航空枢纽的布局,城市所能够收获的巨大发展空间。


全球约有60座城市拥有2个及以上民用机场,而“双国际机场”几乎成为世界城市的“标配”。


GaWC被公认为全球最权威的世界城市榜单,通过考察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全球网络,衡量城市的全球连通性和在全球化经济中的融入度,并以此定位世界城市。我们根据GaWC发布的《世界城市名册2020》,从排名在Beta+(二线强城市)及以上的73座城市中,梳理发现有29座城市拥有“双机场”,占比约40%,包括伦敦、纽约、巴黎、东京等世界城市。




若研究这份世界城市榜单,可以得出一个明显的结论——越是全球一线城市,其中“双机场”城市占比越高。



这个道理不难理解。在全球化的当下,信息密集型产业成为城市竞争的新赛道。对于这类产业来说,作为信息承载载体的人,在空间上的高效转移更加重要。而机场作为城市间的瞬时连接网络,既是打破传统地理疆界的战略设施,也是竞争资源的重要利器,无疑是城市竞争中硬件设施建设的最优选择。


作为排名第一的世界城市,伦敦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是全球最大的国际外汇市场,也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4个旅客吞吐量超千万机场的城市



1919年,世界首个定期国际商务航班在伦敦至巴黎之间开通,此后的几十年中,伦敦陆续修建了十几座机场,其中包含希思罗机场、盖特威克机场等5个国际机场。这5个国际机场分别坐落在城市的东南西北,它们的航线犹如一张巨型的蜘蛛网,将伦敦与世界紧密相连。来自飞常准的大数据显示,2019年,仅伦敦希斯罗机场和盖特威克机场,就联通全球364个城市,133个航司在这两个机场服务。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的曾永松等人也研究发现,在GaWC排名靠前的9个Alpha级城市中,其主要枢纽机场在世界航空客运和货运的排名基本位于前20位。由此可见,“位于‘金字塔尖’的世界城市具有强大的全球影响力和资本要素控制力,往往使得其航空网络极其发达”。


城市的选择也证明了这一点。排名在Alpha(全球第十)的悉尼,当前正在修建第二座国际机场——西悉尼机场,预计将于2026年启用。预计该机场最初每年承载约500万人次的客流量,并在2031年左右达到1000万人次,届时将创造近2.8万个就业机会。



02

机场背后的城市能级



世界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将机场比喻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引擎”。根据国际民航组织的统计数据,每100万旅客可以为区域创造1.3亿美元的收益,每新增一个航班将增加750个工作岗位。以纽约地区为例,当地50%的GDP和25%的就业都与航空运输有关。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航空枢纽的竞争,正成为城市竞争的“主战场”。


在上述29座“双机场”城市中,我们以4F级机场为基准,筛选出16座城市,通过人口、GDP以及机场生产的三大主要指标(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飞机起降架次),解析机场背后的城市能级。


1.先看人口。城市发展是“人”的发展,也是城市能级最直观的表征。



注:曼谷数据为2018年;上海、北京、迪拜、多伦多、成都为2020年;其余城市为2019年。


在城市经济学里,衡量一座城市是否有竞争力、是否繁荣最关键的数据就是人口是否增长。上榜的三大中国城市,上海、北京、成都的常住人口都突破了2000万。其中,成都是中国第四个迈入“2000万人口俱乐部”的城市。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邓智团认为,在全国人口增速进一步放缓的大趋势下,成都常住人口突破2000万体现了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承载人口和经济总量的巨大潜能。


若以机场群覆盖的都市圈来计算人口数量,伦敦都市圈人口达3650万,英国超过一半的人都聚集在这里;纽约都市圈人口超过6500万;巴黎都市圈人口为4600万;东京都市圈人口达7000万,占日本总人口的60%。


此外,机场周边的临空经济区带来的就业等机会,对城市人口数量增长而言也不容小觑。比如,迪拜国际机场雇员超过9万名,直接提供超过40万个工作机会,打造的占地25平方公里的物流城还为临空经济圈带来了90万的人口进驻。


2.再看GDP。这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总体状况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注:多伦多数据为2017年;曼谷为2018年;上海、北京、成都为2020年;其余城市为2019年。


“要想高质量,就要上民航。”中国民航大学航空运输经济研究所所长李晓津用这句话形容航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统计显示,巴黎戴高乐机场,其服务的地区创造了法国GDP的30%;迪拜国际机场将机场、海港及免税环境结合,每年创造超过267亿美元的盈利,占迪拜GDP的20%。透过这些数据不难看出,机场正从传统的“运输枢纽”迈向“价值枢纽”转换。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上海。1999年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通航前,浦东新区还是滩涂一片。随着浦东国际机场建成投用,第一个金融贸易区、第一个保税区、第一个自贸试验区等顺势而起,浦东海岸转眼间成为太平洋西岸最繁华的区域。根据中国民航大学研究团队的测算,2019年,浦东国际机场所在的浦东新区,单位土地面积完成GDP10.52亿元,与纽约、伦敦和香港属于同一量级。


3.最后来看机场生产的三大主要指标。它们综合反映出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开放程度和活跃程度。


点击下方视频

看各城市旅客吞吐量对比



点击下方视频

看各城市货邮吞吐量对比



点击下方视频

看各城市飞机起降架次对比


注:以上均为各城市2019年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飞机起降架次数据


从榜单来看,旅客吞吐量超过1亿人次的城市分别是:伦敦、纽约、东京、上海、巴黎、北京、曼谷。


其中,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成为榜单中唯一一个旅客吞吐量超过1亿人次的机场,仅次于美国亚特兰大国际机场。资料显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于2008年完成了三期扩建工程,共拥有3条跑道、3座航站楼,总设计容量为8550万人次。但在2018年、2019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连续两年旅客吞吐量破亿,日均起降架次超过1600次,已经出现“爆仓”的情况。


注: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数据出现大幅下降


2019年9月,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担起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引擎。根据规划,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将在2022年和2025年分别实现旅客吞吐量4500万人次、7200万人次的建设投运目标,远期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1亿人次的需求。“双机场”无疑让北京距离伦敦、纽约、东京等世界城市更进一步。


反观这份世界城市榜单,上榜却并未拥有“双机场”的城市,它们也都拥有一座国际机场。对于这类城市而言,由机场衍生而来的产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比如排名在Alpha+(全球第四)的新加坡,通过填海的方式修建了樟宜机场,并将其定位为供应链管理中心,提升供应链全球功能和保障能力。正因如此,新加坡逐步实现了由“制造基地”向“总部基地”的成功转变,链接了600多个全球港口,转型成为“平台城市”。如今,这块弹丸之地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修船基地、全球第三大炼油中心、国际金融贸易中心。


另一个例子是成都。2018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万人次,成为中国内地第四个迈上5000万台阶的机场,正式跻身全球“5000万级机场俱乐部”。同样在的GaWC发布的《世界城市名册2018》中,成都再度跃升2级至Beta+,位列全球第71位。细究这份榜单的指标依据,国际机场航线、跨国公司数量等十余类指标,均反映了城市在全球的关联度。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投用,背后实际上正是成都联通世界的直观需求,将给成都带来更大程度的开放和更高能级的跃升。


注: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数据出现大幅下降



03

内陆城市的全球突围



“机场就是通往世界市场的大门。”中国城市中心总工程师、国土产业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认为,对于内陆城市而言,机场将是它参与全球竞争的唯一途径。


一个原因是,人的联通能力和信息控制能力正在比物的运送能力发挥更重要的作用。GaWC研究网络评价体系显示,代表“货物能力”的海港职能在城市竞争力中发挥的作用愈加有限,而代表“交往能力”的空港价值更为凸显。


另一个原因在于,在服务贸易业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新格局下,以机场为核心的临空经济区正变成经济高速增长的区域,成为链接产业链供应链的最高效地区,充分显示出互联互通的内在价值。根据国际航空运营的经验,一个航空项目发展10年后,给当地带来的效益产出比为1∶80,技术转移比为1∶16,就业带动比为1∶12。


这就给内陆城市带来了新的机遇。不沿江、不靠海的城市,拥有了通往世界市场最快捷的通道。


在这16座城市中,美国华盛顿和中国成都同属于内陆城市。此外,同样拥有“双机场”的德国法兰克福也是内陆城市。


法兰克福是德国第五大城市。法兰克福机场由法兰克福机场集团运营管理,其雇员约78000人,使得这里成为德国最大的工作场所。该机场的服务范围不仅包括与航班运营相关的所有服务,还包括机场零售和房地产开发等方面。法兰克福机场附近还打造了两个新兴项目,一个是航空高级综合体“空中广场”,另一个则是复合型空港门户商务区“盖特威花园”。前者现已入驻希尔顿酒店、毕马威和汉莎航空等,租金达到法兰克福最高水平;后者是一个中低密度的空港小镇,从这里搭乘轻轨到法兰克福市只需10分钟。其周边还聚集着欧洲闻名的化学与医药工业区——霍希斯特工业园、XL航空公司德国总部等等。法兰克福航空城因此成为德国金融业和高科技业的象征,为法兰克福贡献了超过20%的GDP和就业机会。


随着机场、铁路、地铁等综合立体交通枢纽的快速完善,传统的空港经济区正在向“空港城市”加速演进,这也将成为内陆城市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以成都为例,从国际航空枢纽地位看,它既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也处于欧洲——澳洲、南亚东南亚——北美的国际航路交叉点上,而且有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加持,其区位优势愈发明显。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投运,将有力支撑成都在世界城市竞争中的突围。天府国际机场本期建设“两纵一横”3条跑道,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6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30万吨的需求。远期规划中,机场将建设“四纵两横”6条跑道,满足年旅客吞吐量1.2亿人次、货邮吞吐量280万吨的需求。


根据《成都国际航空枢纽战略规划》,预计到2025年,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亿人次以上、货邮吞吐量达到190万吨。若实现了规划中的数字,届时成都的年旅客吞吐量将在2019年的基础上翻番,比肩巴黎、东京、上海。


当下,摆在成都面前的挑战是,如何实现“一市两场”的错位发展和良性互动,以及如何更好地融入双循环,重构中高端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圈,实现现代化产业体系转型。答好这两道题,成都将成为世界城市行列中的又一颗新星。


文案、编辑 | 周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